小说路上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六七零章 照旧

第六七零章 照旧

推荐阅读: 霸蜀快穿尤物系统穿越民国做间谍武动江湖贤妻良母曹贼三国之弃子末世之三妻四妾初唐峥嵘大清第一太子小白杨重生之温婉道果辛亥大军阀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不领犯法!不良之年少轻狂法师奥义混在后宫假太监无敌六皇子我是军阀

场买票,就能在整个淮北销售区售卖。确实,立竿见影,两淮地区的私盐可以瞬间绝迹。但远处呢?完美市场条件下,理论上,只要利润够,那么一定会有人去卖的。但问题就在这个“完美市场条件”是否存在?散商买的官盐,运转到湖北,周转多久?资本是否充足?利润几何?私盐本来就存在,私盐在那卖,卖不出去官盐,收不回本,是否还会再去?这个时代和后世最大的区别,就恰恰在这个运输成本、周转周期上。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搞盐纲法、搞窝商的另一个目的,是集体运输,方便查走私。现在搞小商人入场,三百斤一船、五百斤一船,今天走、明天走,这走私不得走飞了?查的过来吗?大顺的官员不懂太多的经济学术语,可不代表他们不明白。这一次盐政改革的思路,是标准的市场竞争思路。列出的优点,一共四条。其利一:票商少费,则盐价日贱,贱则可胜私。其利二:票商携本二来,先税后盐,再无欠税之弊。其利三:票商量力而行,即便资本无多,亦准其贩运,则广生民间生计。其利四:商贾各自竞争,恐人之不买己货,固其盐必洁白,以质取胜,百姓得利。即,只要放开市场化经营,那么不但老百姓吃的盐越来越便宜,而且在充分竞争之下,各个盐贩子的盐必然不敢以次充好,肯定盐的质量越来越高。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官员的思路好像也没错。但有两个问题没考虑到:其一,怎么保证商人集团不用资本垄断盐票?靠朝廷干涉?那岂不是和改革的指导思路背道而驰?朝廷怎么干涉?给足够的权,那不是又退回到盐官谋私的老路了吗?不给足够的权,靠什么管这些加起来几千万两的大盐商?其二,远离食盐产区的地方,小商贩是否有资本承担这么远的运输、周转呢?而对大商人来说,为什么不在方便销售的地方卖呢?为什么不主占优良市场呢?谁会去主动为百姓着想,自己专门抢远处运输不便地方的盐票?好的销售区,大家抢破头。不好的销售区,无人问津。抢破头的地方,恶性竞争;无人问津的地方,私盐泛滥。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说辞。但这个说辞,却可以作为理由,引出盐商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些大盐商怕的是什么?怕盐票卖钱吗?他们又不缺钱。他们怕的是“三五百斤就可以承办买票”。那么,什么叫“以科举之名、行孝廉之事”呢?就是提高入场标准。理由,也非常简单:小商人经得起一年多的周转时间吗?经得起运过去之后,私盐竞争卖不出去带来的破产吗?经不起。一旦经不起,三五年之内,偏远地区的盐就没人去卖了。到时候,私盐就会直接泛滥。而朝廷,要的恰恰是为了官盐打败私盐,才搞的这种市场化的改革,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望舒慕羲和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文网址:https://www.xs639.com/lishi/xinshun1730/29958399.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xs6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