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路上 > 历史军事 > 大唐农圣 > 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

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

推荐阅读: 初唐峥嵘我是军阀贤妻良母无敌六皇子嫡谋快穿尤物系统嫡策大清第一太子我自寻我道武动江湖奋斗在新明朝薛家小媳妇带着仓库入大唐,父皇说我是天子之资曹贼三国之弃子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不领犯法!红楼春末世之三妻四妾师尊的秘密我的谍战岁月

在后世, 藏区的农业也同样是分成这六块, 由于这里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温差也大,比较高产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亩,而孙享福通过各部汇总过来的信息,加上一些实地的测量,大致得出一个数据,这里现在已经开始耕种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万亩,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

不过,对于这个地区的百姓来说,这基本也足够用了,如果田地里种的是高产作物,加上畜牧业,孙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组织百姓们开荒,只是带领他们把自己带过来的种子,种在熟田里,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打理,产量就基本能够满足当地人食用。

与孙享福一门心思的谋划怎么种田不同,其实,各部的首领,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华的地方去,因为,吐蕃第一大族雅砻氏,已经确定要跟着松赞干布去关中了。

第二大族,葛尔氏。又发动了部落内一半以上的人,迁去了云南。

他们这两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顶尖智慧的人,他们这样卖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动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门一战之后,吐蕃的情况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区还失衡,达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属于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壮,都是作为战俘,被安排在关中各地劳作的,有十几万人之多,他们都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好几年,早已离不开中原的繁华生活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里原本跟那些人沾亲带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们,要知道,那些战俘里面,好多人,原先就是这些部落的首领,头人之类的。

既然他们提出来要迁,孙享福也不拦着,跟他们讲好了一应徒迁安置的标准之后,就放他们下去了,毕竟,关中实现自由耕种之后,每个县,光是空余出来歇耕的上田,都是几千上万亩不等,几十万人,在几百万人的关中分散下来,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些田地与其空着,还不如分配给他们种。

这拨人想要迁出去的人有点多,统计完之后,数据有点出乎孙享福的想象,愿意留下来的,居然还不到四十万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许多,还是被抢过来的外族人。

最终,这些人被孙享福编成了十三万多户,平均在每个州安置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逻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将近四万户,毕竟,这里有近十万亩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业,未来,孙享福还打算开发一些工业,没有入口聚集可不行。

理顺了人口和户籍之后,就要开始分配任务干活了,要知道,这里一个州的面积,可比后世中原地区一个省的面积还大,可用于耕种,种植树木和放牧的地区被标注出来了之后,未来,这里的百姓,就会围绕这些地区生活了,由于人口太少,城池,乡镇的分布,都显得十分稀疏,这样也有点好处,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资源,都比较丰富,种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区域,也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田地怎么种,是以孙享福带过来的农学生为主导,安南军的军士做组织,辅助,吐蕃百姓,则听从指挥,出体力就行,反正不过三十来万亩,分摊到三万士兵和三十多万百姓头上,每人还不到一亩。

而且,这里能够拉犁的牛比较多,到五月中的时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种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而随着更多的物资,持续的进藏,这里,也的民生,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甚至抽空的时候,孙享福会组织大家集体去种树,做一些基础建设修建等。!

本文网址:https://www.xs639.com/lishi/datangnongsheng/23619757.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xs639.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